由英国学术院(British Academy)、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史学科创新团队、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处共同资助主办的“宜居之城:20世纪中国的城市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7月4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社科国际创新基地5楼第二会议室召开。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缘于三年前(2012年)英国莱斯特大学城市史研究中心Toby Lincoln博士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徐涛博士作为合作双方共同申请的题为“宜居之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城市史研究”(The Habitable City: Chinese Urban History in a Global Context)英国学术院的国际合作项目,意图以国际化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进入中国城市内部,重新审视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以中国经验丰富、发展“都市化”理论,希图从空间而非时间维度阐释一个城市中国。2013年4月12日-14日,英国莱斯特大学举办了首场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是双方联合主办的系列研讨会第二场。
会议首先由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城市史学会会长熊月之致词,他指出城市“宜居”的概念,是从人本身的状态与需求出发,归宿于生存居住环境的人文主义理念,大致可以分为生存、健康、发展、审美四个层次,而中国城市“宜居”的标准又与近代历史上人物、事件诸多因素的变化相关联。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的黄仁伟所长和王健副所长也对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谈了各自对“宜居城市”的认识和看法。
参加本次会议、提交论文及参与讨论的成员,除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史学科创新团队之外,包括来自英国莱斯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艾伯丁大学、利物浦大学、美国洪堡州立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昆山杜克大学、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日本上智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20多位专家学者。会议以“宜居城市”主题,希冀重新审视20世纪中国的城市史研究,共有三组专题学术讨论,完成9场学术报告。
因为本次与会者论文结集出版已与英国麦克米伦出版社签署合同,如何整合诸位论文,并对“宜居城市”概念作更多挖掘和应用,本次研讨会在分组讨论之后续加圆桌会议集思广益。圆桌会议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Karl Gerth教授担任主持,与会学者就“宜居城市”的指标,“宜居”概念的阶层属性,“宜居”观念与本土现实之间的落差,中国人自身对于“宜居城市”这个外来概念的理解,各种描述“宜居城市”的文本(包括文字、照片、地图)如何被制造、释读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王敏研究员指出,本次会议讨论涉及的城市包括上海、昆明、大连、旅顺、无锡、天津等地,不同的族群、阶层对于“宜居城市”怀有不同的向往与想象,“宜居城市”的标准在近代中国各个历史阶段中也存在明显的变化,从安全、安定到舒适、发展,城市的吸引力始终在于使人能获得更好与更高质量的生活。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史学科创新团队:袁家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