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杨凯里教授在我所作学术报告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5-11-22浏览次数:5

    2015年10月29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与世界”系列讲座第五讲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大会议室举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杨凯里教授(Jan Kiely)应邀做了题为“感化:思想改造与中国的监狱(1901-1956)”的报告。报告会由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健研究员主持。
    杨凯里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研究,研究重点在于20世纪中国的思想改造,近现代中国的佛教以及20世纪中国地方的战争与革命,其著作《感化:思想改造与中国的监狱(1901-1956)》(The Compelling Idea: Thought Reform and the Prison in China, 1901-1956)2014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此次讲座,也是杨凯里教授第一次在中国公开讨论这部著作。
    讲座中,杨教授首先解释了他对“感化”的理解,认为“感化”意味着人的情感的变化,它是政府进行思想改造的基础,而思想改造又是中国监狱功能体系的重要组成,所以这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研究在思想改造的过程中和中国的监狱制度之下,“感化”是如何被体制化的。其次,杨教授分别介绍了清末、国民政府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三个阶段中各个政府实行“感化”的手段、内容和效果。杨教授认为:在清末的新监狱运动中,监狱的管理者利用现代的和传统的手段实现“犯人”道德方面的感化是最为重要的。在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在推进现代化的司法改革的同时,依旧重视利用“感化”,设立戒烟所、反省院等新的“感化机构”,而且监狱等机构也成为配合政治运动的工具,出现了“政治犯”这一类特殊的“感化对象”。在共产党执政初期,道德感化的重要性下降,忠诚于党,忠诚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最为重要。最后,杨教授介绍了本书的主要结论:“感化”可以避免巨大的战争危机,将“有问题的人”转化为“战士”;旧有的感化机构被破坏以后,每个政府都积极建设新机构,推进“墙内”、“墙外”的感化政策;“有问题的人”被感化的过程,也是人被体制化的过程。
    讲座结束后,杨教授与叶斌、金大陆、葛涛等所内科研人员分别就“思想改造与劳动改造”、“主义的感化与道德的感化”、“中苏两国对日本战犯的改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