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所举办“多学科视野下的江南史研究展望”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5-12-09浏览次数:143

    2015年11月28日,本所于分部社科国际创新中心五楼举办“多学科视野下的江南史研究展望”学术研讨会,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等科研院所以及《史学月刊》等知名学术刊物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新形势下的江南史研究前景,会议同时还邀请了众多文博系统的专家,以求通过跨学科的交流来拓宽江南研究的视野。
    会议开幕式由历史所所长助理叶斌教授主持,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黄仁伟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历史所的古代史研究有着光荣的传统,在几代学者的精心耕耘下,薪火相传,近年来在一批年轻学者的努力下,正合力拓展新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将古代史研究的重点聚焦于江南史,这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对接本所的另一个重点研究领域上海史,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历史汲取经验,呼应国家发展战略。他同时指出,本所的江南史研究要采取一种综合的视角,诸如人类学、博物学、文献学等诸多学科都可以为我所用,必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之后,大会进入主题发言阶段。上海师范大学的钱杭教授通过重温2004年由熊月之、熊秉真教授联合主持召开的“物质与记忆”江南史研讨会,指出这一主题至今仍有其前瞻意义,特别是当下的历史学研究越来越强调从民间的角度看王朝,强调民间的记忆,因此从物质的角度探讨江南历史发展,有可能将江南史研究大大往前推进一步。他还特别指出,当前的江南史研究需要借鉴博物学的视野,通过各类藏品、文物、遗址去解读民间的历史。
    复旦大学的吴格教授从古籍整理的角度探讨了当前江南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情况,认为地方文献的持续整理必然能推动江南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的严耀中教授则讨论了宋明理学对江南社会的影响,认为宋明以后的江南社会深受理学浸淫,所谓忠孝观念一直渗透到佛教文献中,对社会各个阶层的思想、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复旦大学历史系戴鞍钢教授将研究目光聚焦于近代上海的环境问题,指出租界扩张、越界筑路、内河航运的变化以及初步的工业化等都是导致近代城市污染的重要原因,其中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华东师范大学章义和教授则讨论了六朝时期建康的信仰问题,认为当时的道教尚在建构过程中,因此它一方面打压巫觋,另一方面则又从巫觋系统中吸收神灵与相关技术。本所马学强教授则向与会者介绍了他近年来开展浙江流域史研究的成果与心得,认为江南史研究要将流域史和区域史结合起来,打通古今,贯通中外。最后,华东师范大学的陈江教授对以上学者的演讲作了精彩的点评。
    在下午的演讲中,上海师范大学的徐茂明教授结合自身研究,分析了近代以来文化世族逐渐消逝的深层原因,引起了与会者广泛共鸣。复旦大学历史系冯贤亮教授则以董含为中心,重点考察了明末清初松江董氏家族的兴衰沉浮,并在此基础上对清初江南士人的生存环境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复旦大学邹怡教授以明清北京歙县会馆为例,对传统中国会馆史、慈善史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本所叶舟博士则重点考察了苏南宗族在近代城市化背景下的调整与适应问题,王健博士讨论了嘉靖初期毁淫祠、废佛寺政策在地方的实践及其影响,张晓东博士的报告廓清了明清以来上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秦蓁博士则重点讨论了明清江南篆者如何以艺为生,并进而由艺至道的途径。承载教授对本场报告进行了细致周到的点评。
    最后,会议特别邀请到来自各地文博系统的专家学者就江南研究如何与博物学、文献学等学科结合,开发新的研究方向作了综合讨论。参与讨论者普遍认为,随着国家发展大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目前各级各类博物馆在获得巨大历史机遇的同时,也被赋予了巨大的历史责任,博物馆在诸如“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中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必须打破传统思维,积极寻求与外部科研机构的合作。事实上,各类博物馆中有关江南史研究的有用资料(包括文献、器物等)数量丰富,质量也很高,如果能够逐步加以整理,开展合作研究,必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次江南史研讨会是近两年历史所连续召开的第二次江南史专门讨论会,以后会逐年召开,也希望以此为平台,不断扩大本所在江南史研究领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