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5日上午,日本大学教授、日本上海史研究会会长高纲博文先生受“中国现代史”创新型学术团队邀请来历史所演讲,题目为《日本占领下的国际都市上海――日本的外国人政策和外国居留民的状况》。此次讲座也是现代史团队主办的“二战史”论坛之五。讲座由“中国现代史”创新型学术团队首席专家马军主持。
高纲教授首先介绍了日本上海史研究会的发展历史,继而阐述了他所主编的《战时上海(1937―1945)》一书的主要内容。该书日文版于2005年出版,中文版则由陈祖恩教授等人翻译,已于近日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高纲教授主要利用了上海市档案馆所藏的工部局警务档案,讨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至1945年日本战败这段时期国际都市上海的历史变迁。高纲教授指出,这部分档案主要是日文资料,以前甚少为学者所利用,而且他的研究结论与此前的学界观点大相径庭。以前的研究通常认为,日军在占领上海后完全控制了它,但真正的事实是日本当局试图控制上海,但并未成功,原因正在于租界的存在。租界的自由贸易功能、工业生产能力等体现出其国际主义的一面,使其成为各方势力都可利用的“圣域”。
日本对上海的管理以1942年12月为界,前后政策有很大变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表面上接收了公共租界,但为防止出现混乱局面,实际上仍交由英美职员来管理,相当程度上仍保持了租界的国际主义外貌。但随着1942年12月御前会议后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日本强化了对租界及其外国人的监视与管理。在公共租界第一警察局控制的外国人中,日本当局以敌对或同盟关系为基准,将其分为敌国、中立、轴心三类人。与此相应,将敌国人(即英美人)收入收容所过集体生活,且强制要求涌入上海的中欧国家的犹太难民到指定区域居住。尽管如此,上海的其他外国人在一定范围内仍可以自由活动,如仍有苏联人在租界内进行反对轴心国的宣传,并宣扬共产主义。战时上海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与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使租界保持了其国际主义的一面。
马军研究员、王健研究员等就日本对上海外国人政策的形成机制、犹太人在日本外国人政策中的地位等问题,与高纲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演讲前,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所所长黄仁伟会见了高纲博文教授。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的徐静波教授担任翻译,东华大学人文学院陈祖恩教授、日本东大阪大学赵梦云教授、日本驻沪总领事馆高比良飞鸟副领事,以及历史所部分同仁参加了讲座。
当天下午,《战时上海(1937―1945)》一书的出版座谈会也在历史所举行。
(赵婧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