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所举办2016年度第六场系列学术报告会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6-05-23浏览次数:3

    5月20日上午,历史所举办本年度第六场系列学术报告会,近代史研究室叶斌副研究员与施扣柱副研究员在所内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分别为《戊戌变法与“维新”名号》、《近代上海教育发展中的民间参与》。
    叶斌认为,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其倡导者称维新派,似乎变法和维新在当时语境中含义相同。后人述及晚清改革,经常将变法与维新混用,不加区分。如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就曾介绍冯桂芬、张之洞之“维新思想”。然而中国历代的变法改制,没有一次以维新著称。此次号称维新,难道只是借用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名称,给变法增添了一个新说法吗?他认为,维新固然是变法,变法则未必是维新。康有为及其追随者试图在戊戌变法期间树立“维新”旗帜,但是既没有得到光绪皇帝上谕的正式认可,也没有得到张之洞等稳健改革派的支持。而他们事后将戊戌变法的历史书写为“维新”的历史,则被后世史家广泛接受。当戊戌变法、戊戌维新、百日维新等名词成为同义词的时候,康有为赋予“维新”一词的彻底变革、开创新国新世的寓意却往往被人忽略了。同时被忽略的,还有“维新”一词背后的天命论和公羊学背景,以及这些传统的思想资源为戊戌变法的正当性所提供的支持。沈洁副研究员评论,她对叶斌报告涉及的名词问题进行很详细的讨论。
    施扣柱长期从事上海教育史的研究,这一报告也是她承担国家社科项目的中期成果。她指出,民间参与是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大因素。其参与形式多样,其中捐款和设立基金会是浅层次的参与,组建教育社团、编纂出版教科书籍和教育类专业杂志、办理私立学校属深层次的参与。近代上海教育发展中的民间参与,囊括了诸种形式,堪称全方位的参与格局。其形成与近代上海社会的先发性开放有着直接的内在关联,其维持是民间力量和政府力量巧妙博弈的结果,其最大价值是教育民主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江文君副研究员评论,他认为民国时期上海的中产阶级、上海的社会团体、上海人口发展对民办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王敏研究员指出应该充分考虑租界中的华人民办教育问题,以及华界与租界民办教育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