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1-12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了“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主义六十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当代史创新团队”承办。来自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军事科学院、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洛阳理工学院等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黄仁伟,中共党史研究杂志社主编王素莉,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严爱云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原主任郑谦、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王海光、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院副院长辛逸、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萧冬连分别做主旨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当代史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王健主持开幕式和主旨报告。
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主义60年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这次学术研讨会全面回顾了新中国几代领导集体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光辉历程,强调要正确、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关系,主张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当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为保证与会论文的质量,会议主办方自2015年7月份即启动面向全国的征稿工作,在180多篇征文基础上遴选出26篇论文与会,议题内容涉及中国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制度演进、经济变迁、外交、科技、文教、国家战略与地方经验、中国当代史研究和中共党史研究的学科建设等重要问题。
与会学者还围绕中国当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的学科建设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指出以中国社会主义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这两大学科,要在坚持政治原则的基础上,坚持学术立场,扩大学术视野,积极回应国家和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重大关切。历史的发展一定是多种合力的结果,每个人都参与其间,因此历史研究者不能只沉浸于文本诠释,需要综合考虑历史发展过程的繁复性,重视一个历史事件或一项政治政策的多层级互动。目前,在中国当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领域,关于中央与地方互动的历史研究还比较弱,中观研究有着广阔的学术空间。在此过程中,历史研究者要进一步主动地加强“问题意识”,应该有一种为了改变历史而研究历史的宏大情怀,要培养从历史表象透视深层次历史内蕴的学术能力,这不仅不违背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原则,反而能进一步强化历史研究求真求实的科学属性。总之,从事中国当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的学者,需要在今后进一步增强整体性观照的治学理念。与会学者还就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一是关于当代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第一要通过具体个案阐发最本质的问题和思想,案例是具体的,但思考的问题是超越的、深刻的,反映大道理大问题,这才是好问题好个案。最好的个案是把作者的思想藏在后面,而不是有明确的结论。第二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不仅要看档案,而且要做口述,在此基础上去想象。第三要做完整的资料征集工作,建立资料库,不只是文字档案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都需要。二是当代史研究的资料问题:当代史研究一定要注意规范性和资料的丰富与多元化,规范性首先要求认真做学术史梳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成就与不足,才能找准自己研究的定位与贡献。基本的史料包括公开的报刊资料、档案馆和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公开出版资料、历史亲历者的个人资料、各级档案馆所藏档案、民间文献、海外有关中国当代史的资料。对自己搜集的史料要有鉴别,尤其是报纸资料,档案资料和口述史的鉴别。三是加强和培养解读史料能力:历史研究就是历史学家和史料之间的对话,如何从史料的字里行间解读出关键的历史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而深入地解释历史,这是任何一名从事中国当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的学者都需要持续不断地加以培养和提高的最重要的学术能力之一。
(张秀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