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专题学习会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6-06-01浏览次数:1

    2016年5月31日上午,在历史所党总支的布置下,在大会议室举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专题学习会,全所科研行政人员参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四次重要会议。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这是对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科研人员的鼓舞与激励。
    历史所副所长、党总支书记王健主持专题学习会,并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核心是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就必须做到三个“立足”,即立足于实践、立足于汇通、立足于人民。王健指出,在过去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样伟大的实践,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本应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自己的理论和话语,但遗憾的是这方面我们做得很不够,因此首先要深入伟大的实践,在实践中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其次,我们要改变以往照搬西方的做法,因为西方理论已经难以有力解释中国的发展。我们必须做到中西结合,从各种思想资源,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去寻找答案,做到融汇贯通。最后,我们要有为党、政府和人民服务的自觉,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史学工作者要发扬优秀传统,经世致用,传承文明,做到学科发展和智库建设双轮前进。

    随后,历史所三个党支部书记也结合各支部的学习,谈了自己的认识。第三支部书记、现代史研究室赵婧认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也是“两学一做”的重要内容,首先要从国家发展的层面来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功用。一方面,哲学最大的用处在于“大用无用”,“无用”并非一无所用,而是与社会上功利化、利益最大化等价值导向相对立的;另一方面,目前的哲社研究存在脱离社会现实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实就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问题、原则性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我们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胸怀人文关怀,避免研究的碎片化。
    第二支部书记、古代史研究室张晓东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问题值得思考。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知识分子要有所作为,应该抱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自觉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当年史学大家陈寅恪就指出,史学研究的选题就是国计民生。此外,讲话中还提到要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正确处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给学术研究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和自由空间。
    第三支部书记、近代史研究室罗婧主要从大都市环境和近期参加的西藏科研调查谈了体会。罗婧住在大华地区,最近中环的交通事故对于她的日常出行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她提到,在研究城市问题时,城市急速扩张,大家都把所有的解决之道寄托于一个快速通道时,一旦这个通道出现情况,城市的交通就将陷于困境。这充分说明,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无法提供有效的方案。罗婧还介绍了和复旦历史地理所一起去西藏新疆考察行政区域,翻越死人沟的经历,认为这样立足国情的社会科学考察,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国家发展提供有意的政策建议。史学研究要体现习总书记强调的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就特别要关注中国的实践与实情。
    最后,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所所长黄仁伟作了总结性讲话。黄仁伟指出,我们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媒体都处于重要的转折关头和关键时刻。如果对哲学社会科学采取放任态度,结果就是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主流的话语体系失去阵地,而西方的理论、方法与观念在整个大学、学术领域、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现在中国改革开放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挑战,但没有很好的新理论来解释,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严重缺位。黄仁伟所长寄语历史所的同志,要继续发扬好的传统,要在哲学社会科学新的任务面前,担负起我们的职责,体现我们的担当,体现我们的水平,体现我们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


                                        (历史所党总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