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导]“纪念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立60周年大会暨城市、文化与国家:上海历史及其超越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6-08-19浏览次数:113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李玉 查建国)8月18日-19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纪念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立60周年大会暨城市、文化与国家:上海历史及其超越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中国史学会会长、《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出席并代表中国史学会致辞。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王荣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于信汇,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燕爽与会并分别讲话。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所长黄仁伟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60年发展历程和未来愿景”的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健主持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黄洋,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石良平,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梁元生,上海哲社学术贡献奖获得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副所长汤志钧,上海市政府参事蔡建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蒋宝麟等分别作主题发言。

    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约70余位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就“多重时空中的都市文化”、“城市与社会”、“上海与晚清政治”、“经济格局和城市地理”、“上海与江南”、“城市与国家”等六个专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李捷指出,中国史学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传统。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绝,与中国史学的光荣传统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在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复兴的梦想中,中国史学也肩负着重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8月23日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李捷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一论述,不仅指明了历史研究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而且为史学研究积极投身“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

  其一,史学研究要有时代高度和宽广视野,以历史研究为媒介,打通中国与世界,打通过去、现在与未来。

  其二,史学研究要有宏大的历史观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把当今发展中令人困惑的疑难问题,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放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放在科技进步、制度昌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之中,以史学的通达、包容与智慧开导人、激励人、启迪人,以充分发挥历史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其三,史学研究要坚持正确导向,在坚持实事求是和公正客观的前提下,明辨是非、分辨美丑、扬善抑恶、匡正祛邪,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影响,在全社会倡导科学理性进取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其四,史学研究要充分发挥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以自身的学术创新、方法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自身的精湛学术研究成果,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承载重任 60年历史研究成果丰硕

  1956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筹备处成立。它是全国最早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研究所之一。其后与复旦大学历史系合而又分,1959年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确定了“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以上海地方史为重点”的办所方针,汇集了李亚农、周予同、杨宽等一大批史学大家,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系史、中共党史、中国工人运动史等学科。

  20世纪80年代后,在方诗铭、汤志钧、唐振常、熊月之等著名学者推动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逐渐成为国内主要的历史研究所之一。1986年创办专业史学刊物《史林》。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秦汉史、明清史、洋务运动史、戊戌变法史、辛亥革命史、党史、工运史、思想史、二战史、犹太史等学科。集全所学术力量体攻关出版了《上海史》,为上海城市史研究奠定了第一块基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历时3年时间编写完成15卷本的《上海通史》。

  在此基础上,该研究所又先后完成了《上海大辞典》、25卷本《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上海史研究译丛》、《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丛书等一系列上海史出版工程。2012年以来,该研究所以上海史的系统研究为本,在上海市委主要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由原所长熊月之主持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特别重大项目,编撰30卷本《上海通史》。从编撰涉及的内容看,上海史不仅是地方史,更是近现代中国史乃至世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荣华表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人才辈出、成果卓著、学风严谨。其不断创新发展有赖于研究所团结向上,特别是青年同志能够专心学问,见贤思齐、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同时,研究所积极发挥资政育人的功能,在智库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于信汇表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成立,是在积极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中应运而生,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史学研究的一个学术重镇,并形成了心怀天下、团结奋斗、持之以恒的学术精神。60年来,历史研究所始终坚守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坚持问题导向,集体攻关,为哲学社会科学贡献了相当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党的领导下,主动结合国家和上海市战略,提供历史借鉴,努力传承文脉,服务市民大众。

继往开来 历史研究夯实基础构建高端

  王战表示,历史研究所和经济研究所一样,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创院老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目标是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型智库。在这样一个发展战略中,历史研究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历史研究和智库建设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中国史学一向具有经世功能。近代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历经坎坷之后走上民族复兴之路,也与历史学所灌注陶冶的民族精神有关。经世不等于资治,资治也有其积极的方面。中国传统史学的经世精神是富有特色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加以批判地继承。

  第二,历史研究有利于提高民众的历史素养,增强地方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历史工作者应该责无旁贷地站出来,向公众传播真实的历史知识,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第三,历史研究有助于理论创新。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要发挥历史学科的支撑作用。只有通过对这60年历史的仔细研究,结合当前的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提出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理论和新概念。

  第四,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有助于提高历史研究的质量。通过智库平台,历史研究者在向政府和公众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其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和分析水平。

  燕爽强调,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学习历史和总结历史。首先,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民族,这也是我们一个很好的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始终坚持“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重视历史知识学习,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其次,历史学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因为历史学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史学应该率先探索学科创新,并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特别是结合大数据,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来推进历史学本身的发展。

  第三,史学界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的讲话精神,开拓创新。努力造就一支具有丰富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史学治学基本功,了解世界历史学的前沿进展,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结合起来的史学工作者队伍。

  黄仁伟谈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未来将继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学术发展方向;要继续大力培养新一代历史学研究人才;要在保持上海史学术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与其它学科理论相结合,积极推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在深化近现代史的同时,从上海史的纵向和横向拓展,又形成两个学科新生长点――以上海为主体的中国当代史和以上海为圆心的江南史;要向国际化学术机构发展,承担一部分的高端智库功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zx/bwyc/201608/t20160818_31677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