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6日至27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近代上海史创新型学科团队、日本兰心大戏院研究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文化空间与文化同融汇――上海都市文化历史演进暨兰心大戏院1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国际社科创新基地成功举行。会议开幕式由上海社会科学院近代上海史创新型学科首席专家周武研究员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于信汇教授和日本兰心大戏院研究会代表、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文学部大桥毅彦教授分别致辞。来自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6位海外学者,和36位国内学者齐聚一堂,共举行一场主旨演讲,十场专题研讨和一场圆桌讨论。
于信汇书记在致辞中表示,兰心大戏院始创于1866年,到今年正好150周年,是上海众多文化空间中一个较具典型性的东西方多元文化融汇的空间。学术讨论会以纪念兰心大戏院150周年为契机,探讨上海都市文化历史演进中多元文化空间的生成、重组与再造的历史,具有特别的意义。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都市,现在正朝着全球化城市迈进,特别需要集合全球的智慧,同样的,上海城市历史的研究也需要国际合作,进行跨学科的协同攻关。参加这次会议的学者所涉及的领域除了历史外,还包括文学、音乐、戏剧、美术和建筑等众多领域,是一次跨国学术合作和跨学科交流的有益尝试。
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演讲“多元视域中的上海都市文化”有四位演讲人,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杨国强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魏定熙教授、大桥毅彦教授和周武研究员。杨国强教授在演讲中表示,上海租界作为“法外之地”为中国新闻报刊的崛起提供了必要条件,正是通过与朝廷立异,上海逐渐成为新的舆论中心,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新闻媒体也形成了说话不负责任的的习惯。大桥教授在演讲中回顾了他与兰心大戏院结缘的过程,以及日本兰心大戏院研究会六年来的研究历程。研究会在全球广泛收集中、日、英、法、俄等各种语言的相关资料,从多种角度展开研究,获得了丰硕成果。该成果中文版已于2015年在上海出版,即《上海租界与兰心大戏院:东西方艺术融合交汇的剧场空间》。魏定熙教授在演讲中,以号称中国第一位职业记者的黄远生为例,分析和探讨了记者在中国的职业化历程。周武研究员则以“现代中的古典”为题,简要叙述了《四部丛刊》编纂、影印的历史,并深入追问在一个“西学猖狂”的时代,《四部丛刊》却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主题演讲之外,研讨会设置了五个讨论主题。在“剧场空间、娱乐文化与东西艺术交汇”这一主题讨论中,华东师范大学姜进教授以“资料与理论”为题,对20世纪上海娱乐文化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日本德岛大学邵迎建教授对1946至1949年间的上海话剧进行了细致梳理;日本摄南大学濑户宏教授对上海业余实验剧团在1937年公演《罗密欧与朱丽叶》一事进行了详细考证;日本北海道大学加部勇一郎研究员对“三毛”形象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功能进行了细致考察;日本大阪音乐大学井口淳子教授从多种外文报刊对上海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历史进行了考证;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柚木香女士考察了上海俄罗斯芭蕾舞团演员的舞台活动;日本中央大学�本泰子教授从剧场的变迁比较中日两国的近代化;上海艺术研究所杨子副研究员以上海新近改造的三个剧场为例对剧场转型中的文化空间进行了再审视。
在“文化市场与文化空间的构建”这一主题讨论中,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沈洁副教授以“市场、消费与文化生产”为题,对1920、30年代上海文化空间的建构进行了一番梳理和探讨;日本首都东京大学佐佐木睦教授以“想象力的海港”为题,对上海民国时期的儿童杂志进行细致梳理和研究;山西大同大学何建国副教授以“主义与商品”为题,考察和分析了文化市场中孙中山著作的出版销售情况;中国社科院近史所博士生陈来虎以“新潮与生意”为题,考察了1936年版《辞海》的编纂过程;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李志茗研究员以“文化空间转换与文化的组织生产”为题,对上海古籍出版社的60年历程进行了一番评述;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张剑研究员对作为“文化传播交融的平台与学术传承的府库”的明复图书馆进行了专门探讨;上海市档案馆马长林研究馆员以“合作、模仿、借鉴和创新”为题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业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江文君副研究员则以“梦幻世界”为题,对近代上海的电影院进行了一番考察和分析。
在“城市空间、移民网络与商业文化”这一主题讨论中,台湾东海大学郭奇正教授探讨了“晚近上海”拥挤的居住条件下,上海“住居文化”的呈现及其演变历程;日本立命馆大学关根真保先生以“难民收容之都市文化与上海”为题,对日军设置“上海犹太隔都”的缘由进行了一番论述;日本大阪产业大学藤田拓之准教授以1936、1940年市参事会选举为中心,探讨了上海公共租界的行政管理与日英侨民社会;上海社科院李宏利副研究员对上海墓志的发展演进与近代公墓对丧葬文化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黎志刚教授以“商贸移动、城市空间与商业文化”为题 ,对丝路和海洋视野下的大盛魁和香山商人进行了专门考察和探讨;上海社科院历史所马军研究员对20世纪20年代下半期上海舞潮中的广东因素进行了挖掘和分析;浙江大学历史系徐立望教授以“移民网络的编织与运转”为题,对上海移民中介与民国浙南海外移民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叙述和探讨;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罗婧博士基于《行名录》,对开埠初期的上海洋行更迭与人文景观形成进行了一番研究。
在“国际化都市语境中的中外文报刊与海派文化”这一主题讨论中,复旦大学戴海斌副教授对山根立庵、乙未会与《亚东时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考证和深入论述;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赵怡研究员对“一份努力传播亚洲文化的法文报纸”暨法文《上海日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和论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博士候选人王毅以“新闻专业主义理想在民族危机下的蜕变”为题,对《大美晚报》副刊《记者座谈》与《记者周刊》进行了深入研究;上海立信金融学院徐广寿教授论述了陈独秀、《新青年》 与新文化之间的关系;东华大学陈祖恩教授以《永安月刊》(1939-1945)为资料来源,叙述了日据时期的上海百态;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施扣柱副研究员以六三事件与光华办学为个案,探讨了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非常态冲突与常态建设;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段炼副研究员对“海派文化”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冯志阳博士以“炫耀性消费”为题,对近代上海的大出丧现象及其成因进行了一番考察和研究;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徐锋华副研究员对中华学艺社的中日交流进行了一番梳理和探讨。
在“国际都市、跨界记忆与文化愿景”这一主题讨论中,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包亚明研究员论述了上海城市更新与城市记忆之间的关系;上海交通大学陆邵明教授以外滩23号为样本阐述了全球与地方文化融合的前景;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研究所屠启宇研究员对上海文化2040年的愿景与行动进行了研究和展望;上海社科院邵建副研究员从文化的角度,论述了上海城市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大桥毅彦教授从版画家白绿黑(D.L.Bloch)的视角,考察了上海犹太难民问题;日本神奈川大学中村翠教授以“跨华界与租界的文化活动”考察和探讨了陶晶孙在上海的文化活动;东华大学钱晓波副教授对章克标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活动进行了一番梳理和探讨;北京外国语大学秦刚教授以鲁迅日记为线索对迪士尼动画在民国上海的传播和影响进行了一番考察和探讨。
主题讨论结束后,与会学者在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叶斌副研究员和大桥毅彦教授的主持下,以“都市文化研究省思及其进路”为题,举行了圆桌会议。马长林、姜进、马军、包亚明、陆邵明、郭奇正、井口淳子、�本泰子、邵迎建、黎志刚等学者发言,高度评价了此次学术研讨会,并分享了各自对于都市文化研究的思考。周武研究员对本次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总结,表示上海学是一项共同的学术事业,海内外上海研究同行应该一起“致广大,尽精微”,共同推进这一共业。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冯志阳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