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上海网9月29日电 (王笈)“杨宽的学术特点,我以为一是穷源毕流,二是上溯下实。史学的精彩就在于每一个史家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不接受一家之长,也不固步自封,那么史坛一定是丰富多彩。”28日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杨宽著作集”(第一辑)出版座谈会上,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王家范说。
杨宽7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360余篇,研究范围涵盖中国上古史、中国古代科技史、度量衡史、古史分期等方面,被誉为“疑古史学”集大成的人物,代表了上海史学界的一座高峰。其历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秘书、古物整理处处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一至第三届副理事长等。
据杨宽的长子杨善群回忆,父亲是爱国的,在日本侵华期间隐居家乡,潜心著述;是坚强的,挺过种种风波,保持身体健康以延长学术生命;是勤奋的,在晚年笔耕不辍,完成了大部分的著作;对著作是精益求精的,能够不断吸收新的学术资料,修订完善已有的著作。“像父亲那样一个人一生能够完成这么多的高质量的史学著作,在学术界是很罕见的。这些著作将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惠泽当代。”杨善群说。
今年8月上海书展期间,上海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了“杨宽著作集”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前社长王兴康说,出版社与杨宽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上可追溯至1955年《战国史》起,杨宽的主要著作几乎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如今,“杨宽著作集”(第一辑)出版问世,囊括了杨宽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8部著作――《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新探》《古史探微》《西周史》《战国史》《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集中展示了杨宽的史学思想及其在史学领域的辉煌成就。
“从学术上讲,杨宽是一个巨人,不仅传统学问精深,而且能够将其转化为现代学科建设,使传统的考辨方法转化为现代的综合研究,包括融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形成一个体系,开创一种史学撰述的文体;不仅涉猎面广,更重要的是他在方法、思想以及得出的结论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让后人敬仰。”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在当天的座谈会上表示,杨宽对上海博物馆的创建、发展方面都有所贡献,是中国文博界的重要开山之一。
而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健介绍,杨宽还参与了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的筹备工作,负责参加有关古史方面的学术讨论,并负责指导古史组青年学者的学习、研究,实际上与当时同为副所长的周予同等人在历史所的定位方向、制定规划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规划。“在历史所期间,杨宽著述丰富,完成了多篇重要论文和《古史新探》,从礼制出发解析古史,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并被日本史学泰斗贝冢茂树誉为二战后的一流作品,值得后人好好学习。”王健说。
与会者对上海人民出版社坚守出版良心地出版“杨宽著作集”表达了赞赏与感激。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先后表示,上海图书馆会全力配合出版社将“杨宽著作集”出齐、出好,将提供出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杨宽先生的手稿、书信等资料,同时对于杨宽先生追求真理、追求学术价值的气节与风骨感到敬佩。
“杨宽著作集”(第一辑)出版座谈会由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上海市历史学会、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http://transcoder.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