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导]读懂长征,就可以更好读懂今天的中国道路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6-10-26浏览次数:4

今天,一些西方国家不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道路有这样或那样的误解,国内有些学者也常常简单地拿着前苏联与中国作比较。如果深入地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了解长征中党的成长和成熟的历史,就有可能可以避免相关误读。

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有关主题展览时强调,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今天的我们,一定要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当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在全国渐入高潮时,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联合举办的“弘扬长征精神,重在不忘初心”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举行。来自上海党史、城市史等领域的约20位专家学者与会。与会者表示,2006年以来的十年间,我国长征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长征精神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这是我们这代人要走的新长征路。把伟大的长征精神继承好、发扬好,用来激励我们走好自己这一代人的新长征路,是纪念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所在。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学者韩洪泉介绍了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对长征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他指出,2006年以来,长征研究进入一个深化阶段,也可以称其为“精神与文化”的主题阶段。这十年间,我国长征研究总体呈现繁荣态势,研究成果丰富,在数量和体量上超过此前历年之和,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突破。关于长征基本问题的研究,在方法论指导、跨学科分析、热点问题解读等方面,都有新阐发。对于长征精神、长征文化的研究成为近些年的热点。就长征精神而言,除了对其基本内涵和现实价值进行深入研究之外,对遵义会议精神、黎平会议精神、六盘山精神等“长征子精神”的研究成为新热点,实现了研究视阈的新拓展;就长征文化而言,围绕长征文化基本问题、长征文学艺术、长征红色资源等进行广泛讨论,发出了构建长征学的倡议和长征路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推动了研究路径的新突破。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在思想、组织和精神上的一次重大历史飞跃。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所所长黄仁伟研究员认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读懂了长征,就可以更好地读懂今天的中国道路。他表示,经过长征,中共变得更加成熟并得到世界承认,从此开始有别于第三国际、有别于前苏联,这一意义到现在始终有重大价值。今天,一些西方国家不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道路有这样或那样的误解,国内有些学者也常常拿着前苏联比中国,如果深入地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了解长征中党的成长和成熟的历史,就有可能可以避免相关误读。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教授、上海党史学会原会长张云用“定海神针”、“传家之宝”来形容长征精神,他认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值得深入挖掘。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经受各种挑战和考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需要;也是严明党的纪律、牢固树立共产党人立身之本的需要,意义十分重大。

 

 

上海党史学会会长忻平教授认为,长征精神也是一种时代精神,是那个时代英雄的集体共识。讨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弄清楚今天如何继承和弘扬前人的集体共识。如果能够更好地把长征精神与当下的现实结合起来,就可以更加体现出长征精神的巨大价值。他认为,在长征研究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这包括很多史实需要研究透等。现在党史研究在方法上、范畴上都有新的拓展,这给长征研究的新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和条件。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王健研究员以形象的语言比喻今天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新长征,就像“知道陕北了,大路也走完了,但还是要克服困难”,才能真正实现目标。当前我们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从未如此之近,但挑战依然不少。今天弘扬长征精神,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要坚持长征中所确立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他提出,还应当深挖长征文化的内涵。这是因为,国际社会对长征给予了高度评价,长征文化中蕴含着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一个很好的文化,深入开掘长征文化对今天树立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也会很有帮助。

 

 

(栏目主编:王珍,编辑:李小佳,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http://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3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