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贵 副研究员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6-11-04浏览次数:3660

1.个人经历

徐佳贵,1986年生,浙江瑞安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9-2012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专门史方向,获硕士学位。

2012-2016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获博士学位。

2013-2014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历史系博士生联合培养(国家公派)。

2016年8月-2021年10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21年10月至今,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2.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领域:近代中国知识转型、晚清地方文教史、五四运动区域史等。

 

3.社会任职

 

4.承担课题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2019):“民国时期江浙地域的乡贤纪念与乡邦文化转型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24):“潮涌东南:江浙教育界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5.所获荣誉

复旦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2015)

上海市优秀博士毕业生(2016)

 

6.主要著作

《乡国之际:晚清温州府士人与地方知识转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7.主要论文

《废科举、兴学堂与晚清地方士子——以林骏〈颇宜茨室日记〉为例的考察》,《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4期。

《經典考據與晚清“經世”思潮——以孫詒讓及其〈周禮〉研治“經歷”為中心》,(台)《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1期,2014年5月。

《評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台)《中研院近代史所集刊》第89期,2015年9月。

《維新、經世與士人辦報——以杭州〈經世報〉為個案再論維新報刊史》,(台)《新史學》27卷第2期,2016年6月。

《始进终退:再论近代地方士人与“国”的关系变迁——以刘绍宽〈厚庄日记〉为个案》,《史林》2017年第3期。

《地方士人与晚清地方的下层“启蒙”——以浙江省温州府为例》,《史林》2018年第2期。

《暗潮汹涌的书籍史》,《读书》2018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1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五四”与“新文化”如何地方化——以民初温州地方知识人及刊物为视角》,《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19年第3期全文转载。

《湖畔风云——经亨颐与浙江五四新文化运动(上)》,《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湖畔风云——经亨颐与浙江五四新文化运动(下)》,《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

“乡粹”与“国粹”:民国时期温州地区的地方文献整理活动(1912-1937)》,《史林》2019年第4期。

《从“五七”到“五四”——“五四运动”诠释的发生及其初期演变》,《史林》2020年第2期。修订版收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研究集刊第10·五四新文化:现场与诠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

《五四初期的概念史与地方史》,《知识分子论丛》第16辑,20214月。

《组织演变与文教革新——晚清与五四之间的江苏省教育会》,《史林》202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2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評杜正貞,〈近代山區社會的習慣、契約和權利——龍泉司法檔案的社會史研究〉》,《台大歷史學報》第67期,2021年6月。

《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地方化——以无锡教育界为视域》,《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4期。修订版收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研究集刊第11·近代中国的阅读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版。

东南与国都之间——蒋梦麟与新文化运动的初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与新文化运动——以刘伯明为线索的再考察》,《学术月刊》2022年第6期。

《走向现代的“乡贤”——20世纪30年代的乡贤事略编撰活动》,《史林》202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22年第12期全文转载。

《五四运动时期师长辈的组织行动与师生关系变迁——以江苏教育界为中心》,《民国研究》第38辑,2022年7月。

“民”以群分——五四后江苏省教育会的文教革新实践》,《史林》2023年第2期。

《法团与民治——1922年八团体国是会议新探》,《史林》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