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宝麟《民国时期中央大学的学术与政治(1927―1949)》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6-12-15浏览次数:161

内容简介
本书以民国时期中央大学为个案,研究“学术”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学术”指中央大学的教育体制、教授群体等。“政治”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校园外部的国家政治以及国民党派系政治,二是校园内部的政治生态。本书以1927年至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一段完整的校史为考论基础,呈现作为民国时期知识精英的大学师生群体,是如何有意或无意地卷入中国政治的纵横分合的,以及大学空间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国家建构、革命运动、左右党争乃至国民党内派系纷争的历史关联,力图抽丝剥茧地梳理民国时期中央大学与国家社会之间胶着而又复杂的关系网络。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中央大学建立初期的教育体制与后革命氛围中的校园政治
一、打倒“东南学阀”:国民党对东南大学的接收与改组
二、新教育体制的确立:大学区制与大学本部组织结构的调整
三、“党化教育”与建校初期的校园政治生态
四、止水微澜:免费运动、驱胡运动与校名风波
五、大学院和大学区体制下的中央大学校长
六、学生政治与学界派系之纠结:张乃燕的下台

第二章 曲折的“中央化”进程:从朱家骅到罗家伦时期的中央大学
一、朱家骅的上任及其革新措施    
二、选校长、等校长、打校长:中央大学校长人选悬案    
三、中央大学的解散与“整理”    
四、罗家伦的安校之道    
五、首都大学迁移与“集体记忆”:罗家伦的“大学城”计划    

第三章 中央地方财政格局与大学“再国立化”:    
抗战前中央大学经费问题考察    
一、国省财政划分与江苏省教育经费来源的变化    
二、大学区体制下各级教育经费分配的矛盾    
三、大学区制废止与各方关于中央大学经费问题的博弈    
四、中央大学经费的“半国立”困境及其终结    
五、国家教育文化预算的建立与中大“再国立”    

第四章 抗战时期中央大学的内迁与大后方校园生态    
一、抗战爆发与罗家伦的因应    
二、中央大学在后方的重建与课程体系    
三、“战时”与“平时”:抗战时期中央大学的教育体制    
四、战时中央大学的校园生活与“战时民族主义”    

第五章 国家与大学政治文化:抗战时期中央大学的“易长”问题    
一、“经费”、“纪纲”与罗家伦的离职    
二、国民党派系政治与“学术自由”的诡论性互动:顾孟余的继任与离任    
三、从“最高领袖”到“知名学者”:蒋介石、顾毓�和吴有训的先后长校    

第六章 战后政局变动中的中央大学    
一、从重庆到南京:中央大学复员经过    
二、中央大学经济状况及其政治影响    
三、校长、学校与政局:吴有训辞职风波    
四、“学术权力”的异音:中央大学“解聘教授”事件    
五、战后学潮:内战背景与校园政治    

第七章 走向南京大学:1949年中央大学的“应变”与抉择    
一、中央大学的“应变”准备:迁或留?    
二、“从没有校长到不要校长”:校务维持委员会与“应变”    
三、“应变”期间的校园生活与政治氛围    

第八章 中央大学的国共组织及其政治活动    
一、抗战前中央大学的国民党组织的演变    
二、战时国民党中央大学直属区党部及其活动    
三、战时中央大学的三青团组织及其活动    
四、战时中共组织活动的限制    
五、战后学校国民党党团组织形态演变与中大党团组织    
六、战后中央大学的国共斗争    

第九章 南北新旧之分合:中央大学学术文化的侧面    
一、“后学衡”与“后国学”:中央大学的“旧学”形象    
二、“史学南派”:中央大学史学的变与不变    
三、理念、权势与学术隔阂    

第十章 国家与中央大学“实科”之发展    
一、国家教育政策与中央大学的实科设置    
二、国防、经济建设与工程学系的兴办    
三、“建教合作”的不同模式及其实效    

结 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版,39.6万字

作者简介
蒋宝麟,1981年生,浙江宁波人,2004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政治与文化史、企业史。著有《体国经世:民国的学人与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