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察]王健 中国十四年抗战的一个重要起点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7-02-26浏览次数:141

    1932年1月28日,面对日军的逼侵,驻守上海的中国第十九路军和增援的第五军,在蒋光鼐、蔡廷锴、张治中等爱国将领的率领下,秉承“为中华民族图生存,为中国军人争人格”的精神奋起抵抗,以装备简陋的4万之师,抗御装备精良的10万敌军,苦战月余,迫使日军三易主帅、四次增兵,最终以血肉搏杀为中国争得了一线生机。

  在中国十四年抗战中,一・二八淞沪抗战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它是十四年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四年抗战的重要起点之一。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团结一致、不畏强暴、敢于牺牲、追求正义的精神,不仅激发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意志和决心,而且铸造了上海城市文化中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情怀,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一・二八淞沪抗战是十四年抗战中中国军队第一次与日军的全面对抗和较量,也是局部抗战阶段给予日军沉重打击的一次战役。它遏制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全面抗战争取了宝贵的备战时间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不抵抗政策,日军在东北如入无人之境,一周连下辽宁、吉林两省,死亡数不足200人。虽然在黑龙江等地遭到马占山等爱国军民抵抗,但最终还是得手,且伤亡依然不大。由此,日本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时竟扬言“三小时占领闸北”“十二小时搞定上海”,气焰甚为嚣张。但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将士发扬御侮卫国的爱国精神,抱定“不抵抗无以为人,不抵抗无以救国”的决心,气吞倭寇,血溅沪野,造成日军伤亡过万。

  这一战局的出现,让不可一世的日军在国际上的所谓声誉一落千丈,不得不最终接受国际调停。5月5日,在英、美、法、意四国公使见证下,中日双方签订《中日上海停战及日军撤军协议》,日军从上海撤军。虽然挑起一・二八事变的日本军方带有转移视线、试探中方决心的意图,但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的表现,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日军扩大在华特别是华东地区的侵略行动。

  一・二八淞沪抗战使十四年抗战中的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第一次高潮得到空前体现。共赴国难、抗日图存的凝聚力转化为同仇敌忾、奋勇抵抗的战斗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自信得到增强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中国军人的英勇抵抗,与九一八事变后的溃败逃跑,气象截然不同,使得全国上下弥漫的亡国灭种低落情绪一扫而光。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非至日兵全数被逐,绝不开市”。同时,广大市民组成了20多支义勇军支援前线。据不完全统计,2月初,仅在第十九路军参加战勤工作的义勇军就有2万多,约占当时上海守军总兵力的一半。全国各地也纷纷募捐,共得慰劳金约900余万元。

  九一八事变后,海外华侨已纷纷成立救国后援组织,捐款捐物。一・二八抗战爆发后,上海的独特地位和长达一个多月的坚持,极大地鼓舞了海外华侨,援助规模空前。据当时第十九路军司令部的统计,在其收到的1068万元总捐款中,华侨捐助了801万元。除了捐钱外,海外华侨还购买军械,如菲律宾华侨捐献15架飞机和2辆载重汽车,美国华侨捐赠了多架飞机,甚至还组织义勇队回国参战。由北伐军旧部吴越等人组织的一支200人华侨抗日救国义勇军甚至奔赴前线参战,不少人牺牲在了战场上。

  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医务界、妇女界等纷纷组织救护队和伤兵医院,短短一月创办了72所。宋庆龄女士不仅筹划许多伤兵医院和救护队的建立,还亲自在交通大学创立“国民伤兵医院”,多次前往吴淞前线慰问。“上海孤军抗战能够维持到30天,固然是因为士兵的勇敢,而尤为重要的原因,却是民众的实力与经济上的援助”。

  一・二八淞沪抗战使得十四年抗战开始赢得国际关注和支持,改变了国际人士对中国抗战形势的认知,有力推动了国际反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由于上海的国际性特征,英美等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的局部抗战,国际干预程度远远高于九一八事变。围绕淞沪抗战的外交活动也贯穿于战役始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际媒体的纷纷报道,使得中国局部抗战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地,并得到各国人民的支持。2月1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指出日本应该对自己的侵略行为负责,号召各国从速采取国际行动。英国工党领袖朗斯勃指责日本为“国际海盗”。美国民间开展了抵制日货和一系列抗议示威活动。

    中国军民所体现出来的抗日决心,也极大地改变了国际人士对中国抗战的认知,开始相信中国的力量。美国人就十分推崇第十九路军的抗战精神,特别将部队所使用的战笠送到美国博物馆中陈列展览,以歌颂中国抗日军人的军威。淞沪抗战期间及淞沪停战协议签订以后,国际社会逐渐形成反日统一战线。除了美英等国加大对中国的支持力度外,世界进步人士还于1933年9月在上海召开远东反战大会。与会代表通过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法西斯蒂的决议及宣言》等文件,并宣告成立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中国分会。远东反战大会的召开,给中国人民以很大的鼓舞,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1932年12月,宋庆龄女士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参与国内外反法西斯斗争,把中国抗日斗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许多外国友人和在华外侨还积极参加抗战。一些外国航空界人士来华协助中国空军抵抗日本侵略者。美国飞行教官肖特义士看到日本飞机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对上海军民狂轰滥炸,出于义愤驾驶航校教练机阻击日机,在击毙一个日本驾驶员后壮烈牺牲。在沪韩国青年义士尹奉吉在日本于虹口公园举办的所谓“淞沪战役祝捷大会”上实施爆炸,炸死了日本淞沪战役最高指挥官白川义则等。这些壮举、义举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有力地支援了上海军民和中国人民。

  一・二八淞沪抗战也是十四年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有力展示抗战主张、决心和组织能力的重要时机,构建领导全民抗战的重要阵地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于9月20日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除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和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外,还提出在东北武装民众、发动游击战争、积极组织和引导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措施。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前夕,中共中央即发出紧急通知和告全国民众书,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现在又想占领上海了”,要求“动员无产阶级与一切劳苦群众给敌人的进攻以致命的打击”,号召上海工人阶级“实行总同盟罢工”。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不仅连续发表《关于上海事件的斗争纲领》《中共中央为上海事变给各地党部的一封信》《中共中央关于一・二八事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明确党的任务是积极地参加这一具有民族革命战争意义的战争,而且还通过党的组织和工会、学生会、上海各界抗日团体,积极展开支援第十九路军的工作。

  1月30日,上海各厂工人举行代表大会,成立上海工人总同盟罢工委员会。其中,沪西17家日商纱厂4万多工人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一直坚持罢工到4月。此外,中共江苏省委还派遣干部向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发出指示,立即成立义勇军委员会,并分头发动群众,建立义勇军,其主力就来自闸北、沪东、沪西、浦东等四区中受共产党影响较大的工厂工人。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2017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