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历史研究所调研团队一行,受到了安徽省歙县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邵宝振、前主任胡武林极为热情周到的接待。在歙县同仁的安排下,5月16日,调研团队一行率先探访了北岸、瞻淇两处古村落和古民居。北岸村为歙县南乡首要重镇,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该村以山水为依托,以人缘为纽带,以宗法为核心,以徽商经济为基础,、奠基于隋唐,崛起于两宋,鼎盛于明清,据统计,从明末到晚清,有进士14名,举人13人,贡生27名,在外地为官任职的为数众多。1921年成书的《北岸吴慎德堂族谱》记载,迁居歙县北岸的左台吴氏,原本以务农为业,及至嘉庆年间,族人经营茶叶有方,在江苏、浙江一带开设茶庄,所获不赀。鸦片战争后,海禁大开,北岸吴氏开始扩充实业,大力经营洋庄茶的贸易。后来,又广设茶行于歙县北乡、东乡和南乡各地。并在上海经销,获利颇丰。调研团队深入了北岸吴氏宗祠作了一番细致地考察,对于江南宗族文化颇多感触。
随后一行前往瞻淇村,其村名来源于《诗经•卫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该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102幢,如天心堂、承荫堂、宁远堂、九世同堂、兰芬堂、京兆第、资政第、居然旧居、存省轩等。瞻淇“三雕”堪称徽雕之绝。
5月17日,调研团队一行继续走访在歙县乡间,先后行至蜀源、灵山、呈坎、潜口(四村现隶属于黄山市徽州区管辖)等地。蜀源村亦有千年历史,文化厚重。徽州“三绝”:古祠、古民居、古牌坊,蜀源俱有遗存。调研人员对于蜀源明清牌坊、古民居和古祠堂都一一踏访。其中思恕堂为鲍姓富商所建,其门楼砖雕“扬州瘦西湖全景图”,布局自然,线条细腻,山水花鸟、楼阁亭桥、舟车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为砖雕绝佳精品,国内罕见。
灵山是后唐时建村,依山傍水而成,一条长长的灵金河从村中缓缓流过,将村庄分为南北两部分。灵山村不及上述各处有名,却依然蕴藏很多珍贵历史遗存,翰苑牌坊、灵阳桥、天尊阁、五福庙皆明清时期的建筑,至今如灵阳桥依然在村民生产生活中依然起到重要作用,给人印象深刻。
呈坎古名龙溪,原为徽州首府歙县辖地,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早在宋朝就被著名理学家朱熹赞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现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21处,被誉为“国宝之乡”。如今还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游人如织,旅游产业开发十分成熟。
呈坎之后,而至潜口民居博物馆。潜口民居博物馆非自然形成,而是在1982年5月按照“原拆原建、集中保护”原则,将散落于歙县境内民间且不宜就地保护的明清古建筑,分“明园”与“清园”进行集中保护。1988年1月13日,潜口民宅徽派建筑群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分别于1990年和2007年对外开放。建成的潜口古民宅就像是一座徽州古建筑的专题博物馆,可配得上“博大精深”之美誉,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及建筑技术、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的珍贵实例。
5月18日,历史研究所6位科研人员在徽州府衙多功能厅与邵宝振、胡武林两位主任,以及徽学研究颇有心得的学者,如许振东、鲍义来、张艳红等人,就江南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从徽州一地出发,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徽学是以大量徽州文献(文书)、文化遗存为依据、以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进而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徽学研究已经有了十分厚重的基础,但同样存在极为广阔的提升、扩展空间。徽州当地学者都对徽学研究抱持着极大的热情,也已经取得十分引人注目的成果。最终双方都认为,近代徽州与上海在江南城市体系中崛起的关联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现有学术合作的密度需要加强,前景不可估量。
在匆匆3天的调研行程当中,历史研究所的调研团队深刻感受到了徽州文化的深度,以及未来可供科研开拓的极大可能。众所周知,当今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区域即是中国历史上的“江南”地区。今日长三角内部各个小区域间的有机联系与相互整合在历史上早已存在,当今长三角一体化实在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江南文化核心组成部分的徽州地区,却被诸多行政规划所割裂。这些现实问题表面上是争夺经济利益与资源配置而引起,但未能顺利实现江南地区传统文化及交流机制的当代转型与创新却是其深层根源所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阶段所遇到的瓶颈问题亟待以文化破题。
(撰稿人、配图: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