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2日,历史所在所会议室举办本年度第三场系列学术报告会,由上海史室葛涛、徐涛、陆烨三位同仁分别报告近期个人研究成果与心得,王敏担任评议人。
葛涛的报告题目是《“灰色地带”中的挣扎――“孤岛”与沦陷时期(1937-1945)上海文化人的行为分析》。中日全面战争时期上海文化人的行为,在根本上是由其所身处的特殊环境所决定的。日伪统治时期仍然滞留上海的文化人,除了少数政治立场极为鲜明者(如公开投靠日伪以及负有特殊使命的重庆、中共潜伏者)之外,大多数人的行为轨迹,无法摆脱特殊环境的制约。葛涛认为,在分析孤岛与沦陷时期上海文化人的行为之际,仍应将出于生存及职业的需求置于首位予以考虑。就此而言,战时上海进行公开活动的文化人,绝大多数可谓处于“灰色地带”状态,绝非“抵抗或者合作”这样的二分法可简单加以形容。
徐涛的报告题目是《所谓高等华人:万国商团中的华员群》。传统中国“商”被贬为四民之末,总体而言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以华商体操会成立为标志,上海商界此后能够拥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借以保护自己的切身经济利益,并代表商界参与一些重大的政治运动,这对于上海,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商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变化。徐涛概述了公共租界万国商团中华人族群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缘起缘灭,阐述了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陆烨的报告题目是《近代上海早期的噪音问题》。噪音是近代上海贯穿始终的城市污染,也是上海乃至中国最早引起争议的现代污染问题。已经对现代城市污染具有深刻认识的外侨,自租界建立开始就对上海噪音问题投诉频频,并在争论中逐步深入理解中国人和上海城市的特点。在寓沪外侨的推动下,上海租界政府在不断调整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制度治理噪音。陆烨认为,囿于外来制度的不适应性、中国官府治理理念的缺失、民间经济发展与生活宜居之间的矛盾、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等种种原因,使治理在执行层面陷入困境,但中国居民在长期的纠纷中,也逐渐加深了对现代城市污染的认识,并开始了对上海文明性的反思。
以上诸位报告后,评议人及本所同仁叶斌、江文君、蒋宝麟等人,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意见与建议。(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