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昱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留学资源与政治派系的构建:以朱家骅与洪谦为中心》。朱家骅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从政的典型之一,他在行政、党务、外交及教育学术界均担当重任,影响深远。朱家骅早年留学德国,回国担任重要职务后,留德学人颇受重用,渐自成一脉,乃至20世纪40年代末舆论称“朱家骅派”已成为一股政治力量。洪谦作为维也纳学派的唯一中国成员,1936年底自德国回国,此后成为在中国传播、研究逻辑经验论的先驱和重要学者。1942年初,在朱家骅的支持下,洪谦创办《学术季刊》,举荐留德同人,组织留德同学会活动。相似的教育背景意涵共同的价值观,留学资源不但构成学人交往的认同基础,还成为缔结人际网络的重要渠道。何方昱利用丰富档案资料,对于朱家骅与洪谦在20世纪四十年代的学术交往做了细考,她认为,朱家骅派在彼时学界与政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虽昙花一现,但其所从事的学术建设事业不应被埋没。
牟振宇副研究员做了题为《黄浦江实测地图初探》的报告。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是保持上海港在全国港口体系中的领头羊地位的重要条件。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测绘技术的引入,大量黄浦江实测地图不断问世,根据测绘机构的不同,近代一百年间所产生的黄浦江实测地图,大致分为英国海军测绘的海图谱系地图、海关署海务处测绘的港口谱系地图和上海�浦局测绘的专题地图,以及中国政府绘制的黄浦江地图,这些地图精度高、内容丰富,不同谱系之间既有传承又存在时代差异。通过收集和研究黄浦江实测地图,对于理清和深入了解上海港的历史巨变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在报告会上,历史所同仁纷纷就各自感兴趣的论题与报告人讨论,因为时间较为充足,讨论得以充分开展,对于报告人进一步完善修改论文颇有裨益。历史所的所内学术报告会已延续多年,惠及同仁,这一学术讨论形式将在本年度陆续推进。
(历史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