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导]上海解放70周年:一座城市的解放与一栋大楼的时代变迁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9-05-10浏览次数:136

2019年4月30日,“纪念上海解放七十周年研讨会暨《从工部局大楼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厦:一幢大楼与一座城市的变迁》新书发布会”暨专家研讨会,在上海市人民政府老大厦会议室召开。这部新书以上海工部局大楼的变迁史为切入点,从大楼的筹建、启用、变动,到后来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厦,到现今成了城市更新中的“老市府大厦”, 从上海解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幢大楼自成为人民政府大厦后,在“人民上海”建设中发挥出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具有象征意义,承载着上海城市的特殊记忆,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在研讨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文遗产研究团队首席专家马学强认为,从近代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到1949年5月以后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大厦,这不是一幢普通的公共建筑,在这里书写着近现代上海市政管理的历史谱系。从大楼本身来说,它具有建筑的独特性、环境与功能的多样性、遗产的连续性等研究价值。而围绕这幢大楼背后的人物活动、重大事件的发生乃至政权、制度的嬗变,则从宏大的历史进程中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从租界工部局到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下的变迁。特别是从上海解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幢大楼自成为人民政府大厦后,在“人民上海”建设中发挥出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这幢大楼,某种程度上,就是上海的象征,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特殊的记忆,值得深入探究。

上海音像资料馆副馆长沈小榆认为,历史影像正逐步成为研究社会变迁的重要史料之一。从1898年到2019年,在不同时间拍摄的历史影像,记录了百年老市府大厦的变迁历程,见证了上海城市属性的深刻变革。近代上海的历史影像极其丰富,记录了城市发展、社会生活、商业经济等方方面面,是进行历史研究的资料,是进行记忆再现的媒介。此外上海音像资料馆还藏有大量有关上海解放的影像资料,将献礼上海解放七十周年纪念活动。

上海市档案馆利用部副主任彭晓亮认为,任何一幢建筑都是有其功用的,自开工建造之日起,它就改变了所处地域的空间布局和环境生态。建筑本身是固态的,但因涉及人与事,从而展现其鲜活。随着社会嬗替与城市变迁,建筑亦被赋予生命,以生动的话语,诉说着历历往事。本书综合运用档案、地方志、中外文报纸、日记、回忆录等文献,以及口述、图片、影像等载体,以大历史观和宽宏视野,并萦系浓郁的人文情怀,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梳理了该建筑从设计、建造到各时期具体如何使用的生态变迁历程,复原其历史与人文风貌,从而见证上海城市发展变迁的时空动态性以及与世界联系的密切性和广泛性。1949年,随着上海解放,这幢大楼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地,象征着“人民上海”的发端,见证了时代的嬗变,开启了城市的新生。在上海解放70周年之际,该书的呈现,颇具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是瞻望未来的新起点,期待该大楼修缮后的重新绽放、惊艳归来。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张秀莉研究员讲述了自上海解放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产党在上海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四项重要工作。第一项是接管工作,上海市军管会、区接管委员会、近郊接管委员会各有分工,于9月3日前有条不紊地完成了第一步接收工作。因为接管工作的有效推进,全市秩序迅即恢复,使市政工作能于接收工作甫告完成时随即开始。第二项工作是肃清残敌、扫除战争痕迹,反对敌人的经济封锁、反轰炸斗争。第三项工作是收兑金圆券,推广人民币,打击银元投机,稳定物价。第四项工作是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在接管的同时迅速复工,并通过鼓励进口、扶持出口、金融扶持等措施,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的阴谋。这四项工作的有效推进,使工商凋敝、物资匮乏、资金短绌、投机横行、物价飞涨、百孔千疮的上海得以稳定,为后续的管理与改造奠定了基础。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上海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文遗产研究创新团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音像资料馆等联合主办。

来源:上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