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至20世纪东亚航运业、上海港口与商船会馆高端学术论坛” 召开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20-12-02浏览次数:119


商船会馆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创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由上海沙船业船商集资建造,位于上海老城厢小南门外原马家场,即今会馆街38号。其对上海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历史上上海城市扮演航运中心,发挥汇通江海作用的实物见证,是书写上海城市史、航运发展史、乃至中国经济史不可或缺的一节,蕴藏着上海这座城市特殊的记忆,承载着上海城市发展的文化脉络。早在1959526日,商船会馆即被列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第一批)。但由于种种原因,在随后的岁月中,商船会馆及其建筑风貌遭到了很大的破坏。2019年,绿地集团在对董家渡片区绿地外滩中心的综合开发过程中,承担起商船会馆的修缮工程,在其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原来的结构、形制,且大量采用传统工艺,力求原汁原味保留会馆的历史底蕴与记忆。经过半年多的精心修缮,这座有着300余年历史的上海文化地标至2019年底正式回归,并于2020年对外开放,古老的历史建筑再度焕发新生。

20201128日,“1820世纪东亚航运业、上海港口与商船会馆高端学术论坛”在修缮一新的商船会馆召开。论坛由绿地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地方史志学会主办,上海音像资料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协办。本次会议由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音像资料馆、广东省历史学会、上海航海学会等单位的52位专家学者出席,提交会议论文22篇,论坛由四个专场共20场报告组成。著名沙船史研究专家、日本关西大学松浦章教授虽然由于疫情原因无法前来,但也提交了书面论文发表。汇聚了来自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学、船舶工程、历史影像等方面专家的研究成果,聚焦商船会馆,涵盖上海城市史、航运、社会、古旧地图、财政、造船等多方面的话题,为学科交融提供了范本,为学术研究服务城市更新提供了优秀案例。


沙船是中国传统木帆船的一种,商船会馆是位于上海的沙船同业组织所在地。沙船具有平底、多桅、方艏、方艉的外观特征,是应对长江口附近及北洋航线中沙滩、沙洲不断的特殊航运条件下所产生的船舶种类,具有行沙涉浅的优良性能,故名“沙船”。沙船业兴起于唐宋,元代崇明人朱清、张瑄开创漕粮海运时,沙船便是主力。明代,沙船业日益成熟,至清代,随着上海港地位的确立,上海的沙船业进入兴盛期,也由此造就了一大批资产雄厚的船商,先后涌现了朱、王、沈、郁等船商家族,这些沙船商人在当时的上海商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推动了上海豆货、花布、钱庄各业的繁荣。商船会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具有“祀神、合乐、义举、公约”四大功能。据上海市航海学会秘书长桑史良介绍,这里一带也是与沙船航运业有关的木行、当铺、缆绳店、桐油店等商业设施汇聚之地,具有独特性、专业性、地标性的特征。其发展与上海港市的兴盛具有密切关系。上海沙船的发展历史证明了早在明清时期,上海通过沙船航运业的发展以及豆麦丝棉等大宗商品的贸易,已经同东亚地区乃至更广阔的欧美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上海已经纳入全球发展的范围之内,由此为了上海在开埠后的迅速发展和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航运是上海推进“五大中心”建设,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工作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回顾上海沙船业乃至近代航运业发展的历程,对于目前上海城市与航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复旦大学历史系戴鞍钢教授认为,江南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汇通与有机相连仍旧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助推力。《上海港口志》主编茅伯科指出,近代航运业的发展对当前强国战略具有启示作用,远洋航线是大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应将之作为强国的核心抓手,其中,政府的有效支持对航运发展尤为重要。

本次高端论坛汇聚了来自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学、船舶工程、历史影像等方面专家的研究成果,聚焦商船会馆,涵盖上海城市史、航运、社会、古旧地图、财政、造船等多方面的话题,为学科交融提供了范本,为学术研究服务城市更新提供了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