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所党史学习教育——初心之地:上海的建党往事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21-04-29浏览次数:175


2021428日,历史研究所党总支邀请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为全所人员做了《初心之地:上海的建党往事》辅导报告。苏智良教授及其团队近年围绕上海党的诞生地研究推出了一系列成果如《城市·空间与中共建党》、《人物·思想与中共建党》、《中共建党与上海社会》、《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等。苏教授的报告即在以往研究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上海城市为中共建立提供了可能。苏教授从上海城市化、工业化、租界、文化、共产国际关注等城市史研究的视角论述了上海为什么会成为建党中心。

 二、人物、空间与建党活动。苏教授特别强调了老渔阳里2号的历史意义及其保护和开放的重要性。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陈独秀居住的地方,也是《新青年》的所在地,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与陈独秀商议建党的首议地,第一本中译本《共产党宣言》的校对地,中共第一份党刊《共产党》的编辑部,中共一大的筹备地,中共“中央局”的办公地等。我们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中许多人都是在这里宣誓入党的。苏教授强调将老渔阳里、新渔阳里、一大会址等空间贯通起来考虑对于全面深刻理解党的创建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资源最为丰富、保护任务也更加紧迫。上海是红色工人运动的发源地、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主阵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启航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央领导机构的所在地、远东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地、革命书籍报刊的中心出版地、红色文学音乐美术的孵化地、城市暴动的试验地、隐蔽战线的主战地、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地、新四军的后援地、反对美蒋第二条战线的主阵地、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策源地等等。正是因为上海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址、红色遗迹、纪念地和重要领导人的故居、居住地等承载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但在城市快速发展和更新的过程中,有些遗址已不复存在,有些建筑濒临拆除,因此作为历史研究工作者,应该在扎实研究考证的基础上向各方积极建议呼吁,保护好上海的红色革命纪念地。



 

苏教授在报告中也提出了一些有待去考证和深化的重要问题,诸如中共中央19241月会议何时何地召开,出席代表是谁?中共四届三中执委扩大会议在上海哪里举行?上海与留法勤工俭学的关系等。最后,与会人员围绕报告内容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提问与讨论。



(供稿人:张秀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