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金融博物馆:历史研究所一次现场教学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21-05-07浏览次数:456


2021415日,历史所中国近现代政治与经济变迁课程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下午130分,研究生同学在徐锋华老师的带领下,到位于复兴中路的金融博物馆(银行博物馆进行参观。进入博物馆后工作人员帮我们合影并安排专业老师带领我们参观并做详细讲解。


博物馆的展区按时间顺序设置,我们首先参观了中国传统信用机构和近代在华外资金融机构展区。讲解老师为我们讲述上海金融起源的南市十六铺以及刚开埠的外滩。随后,我们来到了钱庄、票号、典当的展区。展柜里有钱庄的记账摺、账簿,票号的钱票以及办理业务时用的印章。钱票的字迹非常难认,这是因为保密性需要。同理的还有印章,印章不同用途有不同的刻字要求,其中“郑家集杨德兴号印章”最为让人惊叹,在不大的地方雕刻了552字,每个字仅有半粒大米的大小,可见当时中国雕刻方面的技艺精湛程度。随着上海开埠,一批外资银行进入,钱庄和票号受到西方金融机构的冲击。外资在中国的第一家银行是英商所办的丽如银行,展区陈列了丽如银行在华发行的股票,此外还有汇丰银行大楼模型以及其在各国分行的穹顶油画。


第一部分参观完,我们来到第二部分:华资金融机构的兴起和解放前夕的金融业展区。随着外资银行的兴起,中国也认识到自己建立银行的必要。中国自的第一家银行即中国通商银行于1897年正式成立,博物馆里陈列了中国通商银行的模型,可以看到其办公大楼兼具哥特式和巴洛克式两种建筑风格,讲解老师提到它的人员设置也是汇丰银行一模一样的。尽管受到外资银行的影响明显但是毕竟中国现代银行业有了起步。

除了金融机构,博物馆展示了一批民国初年到解放前夕的中国货币。当时中国币制混乱,在市面流通的不仅中国自己的货币,还有西方很多国家的货币。在期间,因为中国政权的更替而导致有不同货币的出现,比如袁世凯当政时期发行印有头像的纸币和银元。到国民政府后期,因为通货膨胀出现数额特别巨大的,如展品里有一张六十亿额的纸币,购买力仅70余粒米。博物馆还收藏有《钱业月报》、《中央银行月》、《银行周报》、《金融周报》等民国时期大量的珍贵史料

第三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金融业”。博物馆展的苏币、抗币、边币以及建国后第一套到第五套的人民币,让我们更为直观地看到共产党货币的发展变化。特别珍贵的是印有马克思、恩格斯头像的纸币,还有第一、二套人民币,以及价值最高的2012年“壬辰年十公斤金质纪念币”。

这次现场教学的参观实践让同学们收获颇丰金融博物馆银行博物馆将百多金融业发展史浓缩到这些精心收集的众多展品中,配上讲解老师的精彩讲述,从而使讨论课上抽象史实有了生动载体,让我们对中国金融业的发生发展产生深刻的具象认识值得一提的是,《银行博物》期刊编辑还提供了“练笔”发表的机会,这对我们的学习研究也是一个很好的鼓励


(供稿:历史所2020级硕士研究生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