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皆正气,满纸尽珠玑”——纪念唐振常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沪举行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22-10-13浏览次数:88

        唐振常先生(1922-2002),四川成都人。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上海历史学会理事,中国地方志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史志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王依群认为,唐振常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其提出的“史志结合”的研究思想,在今天的史学和地方志研究中依然具有指导作用,现今地方志学界与社科院历史所加强合作研究,正是继承了唐先生的遗志。

        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陶飞亚认为,唐先生为上海历史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三个一”的史学智慧,对当下史学界和青年学者仍有启迪作用:随时代变迁而选择学问转型的“一心志趣”;具备学术视野和社会关怀的“一流眼界”;追求学术趣味、践行人民史观的“一股情怀”。在很多人心中,唐振常先生是史学界的思想家,文化界的实干家,是哲学界令人仰幕的大家。

 

唐振常先生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熊月之研究员与唐先生有过诸多交往,“上海史是唐先生开辟的一大研究领域。他从70年代末开始为上海史研究鼓与呼,80年代承担国家重点项目《上海史》的编写,带领一批资深学者,还有我们一批年轻人,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1989年圆满完成。在实施过程中,他在学术上一秉独立自由之原则,力主客观评价租界作用,为上海史研究向纵深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熊月之指出,唐先生对于上海租界史、出版史、社会史、思想文化史等诸多方面,都做了很多开拓性研究。秉笔直书是唐先生治史的基本法则,不拔高、不溢美、不讳过,是他不可动摇的信条。

        复旦大学教授戴鞍钢指出,学术意义上的长时段、大范围、大视野的上海史研究,是改革开放以后,由唐振常先生等一批先进学者所开创的。唐先生是上海史研究的倡导者、开拓者、推动者和垂范者,更可以称为顶层设计者。唐先生的博学、睿智、文采、儒雅、淡泊名利等风采值得后辈瞻仰和学习。


唐振常在河滨大楼寓所(管一明 摄)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认为,唐先生是上海史、中国城市史的奠基人,倾注了其大量心血的《上海史》,确立了上海城市史在中国城市史研究中的领先地位,并推动了国内外研究上海史的热潮。

 

1946年唐振常燕京大学文学士毕业照

      

       上海社科院郑祖安研究员是唐振常的学生,在他眼里,恩师是一个具备强大人格魅力、气场强大的人,具备洞察世态的人生智慧。“唐先生出身名门望族,求学于燕京名校,很早就接触了新文化、新思想,历经从民国到改革开放的跌宕多变的时代变迁,之后又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走南闯北,与社会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他真正称得上是一个见多识广、视野宽广的人,也因此能站到一般人很难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他的学术文章高屋建瓴,胸怀宽广,其思想、学问、文风均充满精气神。”唐先生去世已20年,但其神采奕奕、充满智慧的目光和笑容,一直犹在郑祖安眼前。唐振常先生长期居住生活于苏州河边的河滨大楼,为此,郑祖安充满感情地特对苏州河进行了专门的硏究,还曾从外白渡桥上溯到太湖瓜泾口,进行全线的踏勘考察,并完成相关专著。

       唐振常先生哲嗣唐明回忆,父亲着意于上海史研究,日本学者称他为“上海史研究第一人”,但父亲谦虚地认为,从严格意义讲,他的真正算得上现代意义上的上海史研究之作,就是写于1991年的一篇文章《市民意识与上海社会》,此文参加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上海史讨论会,得到高度评价。2018年,父亲的日记、手稿、书信和照片等,被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收藏并建立专档。胡佛研究所以收藏近代中国政治人物和有重大影响知识分子的珍贵史料而闻名,这是该所收藏的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中国大陆历史学家的档案。


青年时代的唐振常

 

       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以蔡元培相关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为例,讲述了唐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实事求是精神和谦逊品格;以历史研究所的外事工作为例,讲述了唐先生在工作和处世中的实事求是原则和大局意识。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同认为,唐先生和他的父亲陈旭麓先生既是同行,又都是中山学社和地方史志研究会的重要成员,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用“志同道合”来形容,还有日久而建立起来的情谊,以及基于其上的彼此了解、信任、理解与看重。

      曾在历史研究所参加工作的许敏,回忆了与唐先生的私人交往,认为唐先生在谭其骧先生80周年诞辰时题写的“一生皆正气,满纸尽珠玑”两句,也是唐先生一生的写照。

 

作者:陆烨 李乐

转引自《文汇报》2022年10月9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