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心讲座第二期应邀马建标教授主讲“跨国史研究:外交史的新书写”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23-05-12浏览次数:10

2023510日上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马建标,应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青年中心之邀,在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831会议室做了题为跨国史研究:外交史的新书写”的讲座。上海交通大学张志云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蒋杰副教授,上海大学杨雄威副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郝江东副教授参与会谈。本次讲座为青年中心讲坛第二期,由历史所徐涛研究员主持。



讲座伊始,马建标教授从学术前沿出发,指出目前学界虽提倡跨国史外交史研究以世界史学界的同仁居多2021马建标教授开始举办跨国史论坛,呼吁大家多关注跨国史研究。认为总体来看中国史学界慢了半拍,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跨国史研究视角的重要性,学界对此研究持保留态度。马建标教授从学术史层面入手,探讨跨国史在学术脉络的发展源流,进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跨国史与国际史是否存在微妙的区别他认为在徐国琦和入江昭之前存在跨国史研究,虽然没有这个“跨国史”名号,但其实抓住了研究的实质因此在入江昭之前就已经有学者在跨国史研究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成绩

芮恩施在1911年出版《远东的思想和政治潮流》《公共国际联盟》两书已经体现了文明化与跨国化所以说跨国史研究并非在入江昭时期开启的。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可与国际化》一书在学术梳理时未提到芮恩施,主要是因为芮恩施转向了政治学领域。学科固化与界限阻碍了历史学界的徐国琦吸收芮恩施的研究成果。教授指出现在学界愈发意识到跨学科、交叉学科的重要性,我们年轻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更要注意到这个趋势。

教授认为近代史研究者在考察近代帝国主义与中国时,不应简单的双边关系去理解近代国际关系要以立体化的视角去理解当时的中国与世界传统民族国家强调政府身份,与实际历史相距甚远。国际化背景国家身份认识显现出模糊感因此不能再简单地用民族国家去界定一个公民不能以民族国家时期国家身份去看待个人行为应当更注意个体研究。传统研究强调国家利益,国家放在头等位置跨国史研究“人”个体群体组织在构建国际社会时的独特性重要,可以说跨国史也是人际史。

讲座最后,马建标教授指出跨国史视角的中国外交书写应注意非政府组织。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外交史与跨国史的研究都聚焦在政府间的互动。诚然,政府在国际交往起主导作用,我们也应该承认政府主体作用,但同时加强非政府的研究,把过去所忽略的面向纳入其中,如此一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马建标教授分享结束后进入与谈人讨论环节,四位与谈人针对跨国史所引发的思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张志云教授指出我们在研究跨国史时尤其应当注意跨国组织蒋杰副教授讨论跨国史研究中的概念和意识形态辨析问题,杨雄威副教授提醒众人在研究时应注意中外史料的互证,郝江东副教授则分享了党史与边疆民族问题研究中的思考在提问环节,马建标教授就“国际毒品管理中中国禁毒会是否可以被认为是非政府组织?问题作了细致的回应。

      徐涛研究员在总结中所指出的,马建标教授视角独特、论证充分、引人深思,其“从跨国史视角拓展外交史书写”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对于外交史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启迪。


撰稿人: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