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9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史学会原副会长于沛研究员,应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林》编辑部之邀,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8楼历史研究所大会议室,以“历史大变局中的史学新形态:对中国史学知识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为题演讲。本次讲座系“史林讲坛”系列第十一讲,由历史研究所所长、《史林》主编郭长刚研究员主持。
讲座伊始,于沛研究员便指出史学新形态之“新”,是新时代之“新”,是新世界之“新”。在他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而言,世界政治格局和人类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不断涌现的新问题需要人们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作出回答。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史学已经显得捉襟见肘,不得不借助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随着史学家历史视野的开拓,研究领域迅速扩大,传统史学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界限变得愈来愈模糊。在广泛采用新的史学方法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如社会史学、文化史学、人口史学、计量史学、比较史学等。
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如何打破“西方中心论”,从他者的概念、命名系统中走出来,演绎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和命名系统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于沛研究员指出,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真正动力,来自对当代中国、全球格局复杂现实问题的思考。因此,中国学者独立地对世界历史进行认识和展开探索,不能将自己观点寄望于他者的概念体系。
通过梳理中国的史学发展情况,于沛研究员认为,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是近百年中国世界史编纂绵延不变的主题之一。在不同时期,尽管史学工作者们对“西方中心论”批判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有异,但从中皆可触摸到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脉动。在他看来,从世界大变局的高度,彻底结束中国史学对西方史学的跟跑、依傍、移植与临摹,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话语体系的基础和前提。他还强调,应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等各方面的研究力量,推动中国历史学科的融合发展。我们的“大历史观”,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时代风云的内在关联中,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的辩证结合中,去探究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作为唯物史观的新增长点。
长达二个多小时的报告,于沛研究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如白驹过隙,演讲很快接近尾声,他仍耐心地解答了与会历史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多个提问,回应阐述了唯物史观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及全球南方诸国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一问一答之间又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