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术研讨会召开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24-10-21浏览次数:113

城市是江南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传统城市化和近代城市化的进程中,江南城市一直在,在变迁中表现出丰富的特征。2024年10月12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史研究室在本所会议室举办了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宁波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社科院等科研院所的数十位学者及相关新闻媒体与会,与会学者从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等多个维度对江南的历史进行梳理和考证,并对诸多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在上午的主旨报告中,上海师范大学唐力行教授的报告提出要超过地域的疆界,从江南的整体视野去解读徽州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对清代江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苏州的金融地位进行了总结论述。上海师范大学严耀中教授通过对《注解大品序》的研究来解读南朝梁武帝的佛学倾向,丰富了对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认识。《琉球实录》系近代中琉关系史和东亚海域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对该书作者钱莲溪的生平事迹开展了考证,揭示出更多的史料信息,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复旦大学冯贤亮教授对明代晚期江南县域基层社会的慈善救济及其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做了深入探讨。上海师范大学徐茂明教授以民国报刊海派文化论辩为着眼点,提出文化差序的观念,认为海派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既是古今中外多重文化差序交汇的客观结果,也是世人认知水平不断变化的主观建构,这两个变量的互动决定了海派文化的现代性、本土性与兼容性。上海师范大学洪煜教授对近代江南城市报业的网络化特征提出了独到见解。上海社科院历史所马学强研究员从近代教育家李楚材的办学生涯出发,论证近代江南城市化进程中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下午第一场分组讨论中,宁波大学杨以浙东经济区域为研究案例,结合东晋南朝币制论争来讨论侨、旧士族的政治关系,论证浙东区域商品经济发展对当时货币思想变迁的影响。复旦大学邹怡以禅茶一味为切入点,梳理禅从一种修行方式演变为一种佛家境界最后又随禅宗对自然的推崇而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态度的历史演变。上海社科院张晓东通过研究唐代苏州的陶瓷中转贸易,提出苏州拥有了陶瓷外销港常熟黄泗浦和华亭青龙镇,中外人士多有经苏州出入华境和登船远航,使得苏州运河丝路城市的历史地位确定不移。上海师范大学薛理禹、何滨对清代蔗糖的流通进行研究,认为除供给江南本地消费外,部分蔗糖会再次作为商品通过海上贸易运往其他地区贩售。

第二场分组讨论中,东华大学杨茜对明清之际江南士人逃难经历进行了多案例的分析,对当时城乡社会的变动和特征进行了考察。上海社科院王健通过分析历次在寺庙和桥梁修建的情况,来探讨清代前中期金泽市镇的恢复与发展。复旦大学于佑安考察明代金山卫西氏将门的家族史,探讨国家政策对卫所军官家族仕进产生的作用,同时也描述了武将纵然亲理文政,依然不能为属地百姓适应接纳的复杂历史面相。上海社科院景子凌、叶舟利用族谱、持志学院档案及相关报刊、档案等资料,深入研究了安徽望江的何氏家族在近代的变迁

虽然会期只有一天,但是本次会议内容丰富,安排紧凑,讨论热烈,相关讨论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重视新资料发掘与史料再诠释,二是强调地域社会视角的深入探索,三是从上古到近代,试图从长时段的角度来考察江南城市的特征,,并力图从各个角度呈现复杂而又独特的江南城市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