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5日下午14:00,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全球城市史”系列讲座第1期,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831会议室举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史研究室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徐涛博士主持,葡萄牙历史学者、里斯本市议会高级研究员、中国观察站主席、世界中国学联合会理事鲁翊君(Rui D'Avila Lourido)博士主讲,题目为《 The digital historic Portuguese documentation – a great bridge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 and the Global South》。历史研究所的十余位师生参加本次活动。
首先,鲁翊君(Rui D'Avila Lourido)博士介绍了他所在的研究机构“葡萄牙中国观察站”(Observatory for China)以及葡语国家城市联盟(UCCLA)的相关情况。接着,鲁博士指出葡萄牙与中国有着悠久而和平的交往历史:作为最早与中国开展联系的西方国家之一,葡萄牙自16世纪以来与中国保持着持续友好的交流,没有发生过严重冲突;并且在中国的明清时期,葡萄牙就将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华文明元素传播到欧洲,引领了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Chinoiserie”),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扮演了先驱角色;1979年中葡正式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稳步发展,葡萄牙也积极支持并参与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合作倡议。然后,鲁博士详细介绍了一个重要的中葡合作项目——“数字澳门-中国图书馆”,该项目通过数字化葡萄牙历史材料,搭建起连接西方与中国及全球南方的知识桥梁。目前已数字化的史料涵盖了16至19世纪的古籍、手稿和地图等,共计约20万页,向公众免费开放阅读和下载。通过先进的扫描和OCR全文检索技术,读者可以方便地浏览原始文献的缩略图、放大细节并全文搜索,这使得跨语种、跨文化的学术研究更加便捷。鲁博士指出,这些史料见证了明清以来中葡交流的丰富历史,如澳门作为中西交流门户的独特作用等;这一项目如同中葡乃至中西之间的“数字丝绸之路”,有助于促进全球范围内对中国历史和中葡关系的认识与研究。最后,鲁博士以文化和科技交流为例,说明中葡合作对增进双方人民理解的重要意义。他展示了由葡萄牙国家图书馆与中国机构合作举办的“从欧洲看中国——十六至十九世纪地图展”。该展览汇集了十五至十九世纪欧洲绘制的中国相关地图与航海器具(如明代利玛窦世界地图、葡萄牙航海图和十六世纪的航海罗盘等),生动体现了欧洲人眼中中国地理认知的演变,引起了与会者浓厚兴趣。
鲁翊君(Rui D'Avila Lourido)博士分享结束后,进入讨论环节,与会者从数字图书馆建设标准、上海与澳门文献收录情况、当代葡萄牙人对澳门的认知、中国地图展览在欧洲的反响等方面深入交流。全程讨论热烈,观点不乏新见,与会者受益匪浅。
撰稿人:曾熙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