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平教授应邀演讲 “金融与政治:战时金融体制的再研究”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25-07-17浏览次数:10

2025715日下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吴景平教授,应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林》编辑部邀请,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8楼历史研究所大会议室,以“金融与政治:战时金融体制的再研究”为题发表演讲。本次讲座系“史林讲坛”系列第十三讲,由《史林》主编郭长刚研究员主持。



 

吴景平教授首先分享了其研究的缘起。他指出,近年来金融史日益成为史学界的研究热点。他本人长期关注这一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初任教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以来,便持续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中国金融史相关课程。近年来,他还主持了多项与金融史研究密切相关的国家级课题。为深化研究,他认为亟需发掘利用国外新史料。因此,自2005年起,他几乎每年都前往美国等地系统查阅档案史料,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

 


随后,吴景平教授从学界对金融的定义出发,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金融的核心在于货币的筹集、配置与运用。他指出,在这一过程中,市场机制发挥着作用,同时也活跃着各类经营主体,例如股份制银行与非股份制的钱庄。银行不仅发行货币,更在多方博弈中共同塑造着货币体系。吴教授着重指出,银行与工商界紧密关联,国家银行也往往采取官商合股的形式,其本质是公私协作的产物。即便官股占主导,银行的日常运营仍需协调与政府、其他银行(包括商业银行)之间的多重关系。因此,他总结道,辨析并评价这种错综复杂的政商互动,是理解近代中国历史脉络的关键所在。

 

随后,吴景平教授通过展示各类详尽的一手史料,并辅以图文与现场解读,系统回顾了南京国民政府构建金融体制的历程。他指出,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与1935年先后两次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进行增资改组,并于1935年改组成立了中国农民银行。吴景平教授认为抗战全面爆发前政府银行体系的确立,实质上是国民政府重塑政商关系、确立金融统制的过程。1935年后,金融体制形成了以政府银行为核心、商业行庄处于辅助地位的格局。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对金融的控制力度显著增强。1937年设立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银行联合贴现委员会,1939年成立“四联总处”,1942年推行四行专业化与法币集中发行政策,1943年又对中国银行实施增资。吴景平教授分析认为,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国民政府与政府银行之间、中央银行与其他国家银行之间的权责得以重新划分,最终构建起一个高度集中的战时金融体制——其决策由蒋介石直接下达,各政府行局负责具体执行。在此过程中,吴景平教授特别强调了中国银行的研究价值。因其独特的资本结构、市场份额、业务重心及高层人事安排,中国银行在战时体制下的实际运行机制具有典型意义。吴景平教授并以战时中国银行为具体案例,阐述了其扮演的多重关键角色,包括为军工署垫款采购器材、为美元借款提供担保、与交通银行联名出具购机期票、向怡和洋行汇付军服面料款项、受军统局委托向日占区汇款、经手华侨救国捐款及公债,以及资助美国志愿航空队等。吴景平教授认为,正是中国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这些关键举措,共同支撑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在总结环节,吴景平教授就“比较和多维视野下的战时金融体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明确指出,战时金融体制的根本取向是以政府银行为主导,实行“以官驭商”,并确保其绝对听命于中央。他分析认为,全面抗战爆发后,金融市场陷入剧烈震荡,法币汇价潜藏的风险陡然加剧,叠加政府银行体系内部原本盘根错节的利益冲突,这些矛盾迅速被放大并趋于尖锐化。战前确立的那套制度设计与利益格局已难以为继,亟需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甚至彻底重构,其复杂性与紧迫性远超战前。在此背景下,国民政府不断强化对四行的统制。吴景平教授指出,这一强化过程本应着力于厘清央行与其他三行的关系、集中货币发行权、以及统筹三行两局的资金运作。然而,实际经由四联总处推行的所谓“统一”或“统制”,其性质却逐渐发生了异化,演变为一种必须由蒋介石以战时最高统帅身份亲自“背书”方能生效的行政仪式。吴景平教授总结强调,这种运作模式,实质上已经背离了战时金融体制追求高效达成既定目标的初衷。



在历时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吴景平教授贯通史料,剖析精到,举重若轻。其语言生动而见解精辟,既展现了史学家的现实关切,也体现出对历史细节的高度敏感与对宏观大势的深刻洞察。不知不觉间,讲座已近尾声。来自历史研究所及其他单位的学者踊跃提问,围绕1942年改革为何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启动”“1935年法币改革何以未能一举集中发行权”“战时财政为何不走依赖外资银行之途”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吴景平教授对每个问题均作了详尽解答,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撰稿人:朱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