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全球城市史”系列讲座第2期顺利举行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25-07-11浏览次数:10

2025年710日下午,“全球城市史”系列讲座第2期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831会议室举行。本期讲座采用圆桌对话的形式,主题为《从上海到香港——城市史研究的转向》(From Shanghai to Hongko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ies of Urban History)。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毕可思(Robert Bickers)教授就自身研究历程、从上海转向香港的研究变化以及史学研究方法等内容,与在座分享。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大学、中山大学、上海海关学院等院校的30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毕可思首先回顾了他与上海史的学术过往。他提到,自己曾发表过约14部以“上海”为核心关键词的研究著述指导过多名以上海为研究重点博硕士研究生,还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开设过关于上海史的本科、研究生课程。对他而言,上海的吸引力在于丰富的档案资源、多元的国际势力、在全球范围的高知名度,以及作为研究中英关系史和殖民史的典型案例。他将上海视为连结英帝国史和中国史的纽带,致力于整合将不同地区、部门的一手文献,揭示这座城市作为国际政治舞台的复杂性。随后,毕可思提到他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香港,这一转变始于10 年前。香港作为英国王室殖民地有着独特之处,其历史传统与上海形成鲜明对比。同时,香港在人员、货物和思想流动中扮演着中转地的关键角色,英国国家档案馆中还有大量尚未开放的档案等待发掘,这些都激发了他的研究兴趣。他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设立了“香港史研究中心”(Hong Kong History Centre),组织人马,尝试把香港置于全球背景下进行书写,展现这座城市在诸多方面与世界的紧密联系。

尽管长期关注城市,毕可思并不认为自己是一名的城市史学者,而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研究流动性的历史学者。城市的流动性(mobility)和变化性(fluidity),以及其中人员、思想、事物的活动都让他十分着迷。关于城市的多元而丰富的记录也为他的研究提供便利。最后,毕可思详细介绍了近期正在进行的两个项目,皆聚焦于边缘性人物,同时又涉及英帝国殖民网络:一个是出生于香港、长期生活在上海的罪犯;一个是多次跨洲伪造身份的女性诈骗犯,从他们的经历探讨社会流动性、种族边缘性、跨国性和身份认同等问题。通过讲述这些个体故事,他认为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城市史的理解。

随后的圆桌环节,与会者就相关议题与毕可思教授进行深入交流毕可思在回应中,提到传统的英帝国史研究往往忽视中国,重点关注印度、非洲等地区,而上海与香港的研究积累则填补了这一空白。同时,他进一步主张比较视野,将上海、香港与其他条约口岸城市乃至全球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城市转型、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他还提示大家,留意英帝国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的政策分歧,以及租界和殖民地在治理逻辑上的不同之处。毕可思认为上海史依然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内容。通过新的方式重新审视革命、现代化等议题,能够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经验和启发。关于档案利用,他指出虽然数字化资源提供了诸多便利,但许多重要记录尚未被数字化,过度依赖关键词搜索可能导致信息遗漏与历史感的缺失,成熟的研究者仍需结合实地查阅与数字工具来开展学术研究。

毕可思基于个人研究经验的讲座,充分展现其学术视野的深度与广度。从上海到香港的研究转向过程中,他的研究核心始终在于借助个体故事连结宏观历史揭示全球流动中的各种问题,同时注重跨文化和比较研究,强调档案利用的重要性,这为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深与强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撰稿人:李乐